第425章 古镇往事

再往后,为了更加方便地运送军粮以及其他各类军需物资,驻军部队果断地决定在渭水河的南岸设立一座专用码头。伴随着水路运输通道的顺利打通,来自天南地北的商船也如同嗅到花蜜的蜜蜂一般纷至沓来,或从此驶过,或在此作短暂的停留,使得原本沉寂的不毛之地逐渐变得热闹非凡起来。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便来到了公元 1398 年。这一年对于整个大明王朝来说,无疑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年。因为就在这一年,明太祖朱元璋这位伟大的开国皇帝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朱元璋驾崩之后,按照他生前的遗诏,将至高无上的皇权直接交到了他心爱的孙子朱允文手中。然而,令人感到惋惜和无奈的是,即便朱元璋拥有经天纬地之才、威震四海之能,成功地创建了大明王朝这样一个庞大而强盛的帝国,但他终究还是无法完全避免自己的子孙后代围绕着皇位展开激烈争夺的局面。

或许朱元璋也曾预见到这种情况的发生,毕竟权力的诱惑实在太大,足以让人迷失本性、六亲不认。但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场皇位之争竟然会来得如此迅速且惨烈,让刚刚接手政权的朱允文陷入了巨大的危机之中……

一千四百零二年,坐了四年皇帝的建文帝朱允文在他的亲叔叔朱棣率兵攻破京师后,朱允文突然失踪,从此下落不明,至此成了千古不解之谜。朱棣以”清君侧″名义出兵京师——南京,这也就是着名的史称”靖难之役″。

公元 一千四百二十一 年(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毅然决然地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将都城从南京迁往北京。这位已经在南京当了整整十九年皇帝的雄主,以其高瞻远瞩的目光和果敢坚毅的决心,开启了大明王朝历史上的新篇章。

而就在同一年,位于渭水河南岸原本平静的驻军营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里的驻军数量突然间猛增了三倍之多!仿佛一夜之间,这片土地被源源不断到来的士兵所住满。随着驻防部队人数的急剧上升,各种生活需求也如潮水般汹涌而来。

为了满足这些新增人口的日常生活所需,越来越多的商贩嗅到了商机,纷纷云集于此。他们带来了琳琅满目的商品,从日常用品到珍稀货物应有尽有。于是,一个名为吴里镇的地方开始逐渐崭露头角,并慢慢地形成了最初的规模。

当时间推移到明朝中期的时候,那个曾经小小的吴里镇已然脱胎换骨,成为了一处商贾云集、热闹非凡的繁华贸易之地。街道上车水马龙,行人摩肩接踵;店铺林立,叫卖声此起彼伏。来自天南地北的商人们汇聚在这里,交流着生意经,互通有无。

如此繁荣昌盛的景象,自然而然地吸引了无数怀揣梦想的商人前来落脚经商。他们渴望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活力的地方一展身手,实现自己的财富梦想。与此同时,大量商人的涌入又进一步推动了吴里镇的建设和发展。新的建筑拔地而起,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商业活动日益频繁……吴里镇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大明王朝的版图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这就是吴里镇由原来的不毛之地,变成现在的青砖灰瓦,古色古香的明代建筑风格的由来。

在何晓梅陪同下,专家们走在青石板铺成的路面上,那一块块青石经过岁月的打磨,块块表面都光滑细腻,石头间的花纹清晰可见,唯独两边留下那两道深深的车辙如同岁月的年轮被深深地印记下来,仿佛那一辆辆牛马拉着的木轮车发出吱吱呀呀的响声正从他们身旁经过……

”何局长,这才是真正的历史印迹,在青石上留下这么深的车辙真不知道要多少趟车轮的碾压才可以形成啊?"陆教授感慨地问。

”我估计我们几个谁也回答不了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赵教授笑道。

这时一栋带庭院的二层小楼展现在他们面前,”何局长,你看这就是典型的明代建筑,继承前人传统,追求自然简约风格,讲究对称,比例和谐的原则,简洁大方,给人一种庄严肃穆地感觉。″陆教授边说边用手比划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