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将军认为吴国步兵多,利于据守险要地势;刘启车骑多,利于平地作战。他请求引领步军直取洛阳,抢占敖仓,一得地理,二有军粮,就算不能攻取关中,也有一半天下。诸老将竟然说桓将军只会打前锋,不懂兵法。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不能任用大将,这是刘濞是失败的前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失去田禄伯提议的第一个机会,刘濞失去了自己的后方,一旦开战,刘濞必然后院起火;失去桓将军提议的第二个机会,刘濞就失去了一半天下。
虽然叛军势力强大,但刘启并未自乱阵脚,他兵分四路,先封周亚夫为太尉,率兵迎战吴楚联军,再命郦寄攻取赵国,截杀吴楚联军后方,然后命栾布救齐国,最后派窦婴镇守荥阳,护卫长安。此番调令虽然心思周密,但要请窦婴出战有点难度。窦婴本极力反对削藩,之前愤然离去,后又因刘武之事得罪太后,已被免官除籍。
可大敌当前,不容退却。于是刘启立即召见窦婴,意封为将军。但窦婴称病推辞。刘启说:“如今天下危急,作为皇室外戚,怎么能够推让呢?”于是封窦婴为大将军,赏赐黄金千斤。窦婴举荐郦寄和栾布。刘启派兵四路,有三路将领因窦婴而存在,可见窦婴对平定七国之乱的功劳。
眼看天下因削藩削得兵征将战,烽火四起,晁错的老父亲由颍川跑来见晁错问:“皇帝刚刚继位,你当政用事,侵犯诸侯,离间骨肉之情,弄得怨言漫天,你究竟想干什么?”晁错的老父亲是明白人,他问晁错“究竟想干什么”,意在告诉晁错适可而止,因为只要活着,削藩就没有尽头。
“你说的都是实情,然而,如果不这样做,天子之位就会遭到威胁。”晁错回答很简单,只表达一句话:我愿为此舍身。
“为了刘氏安稳,我们晁氏就有灭门之祸,我将离你而去。”不久,晁错的父亲喝药而死,留下一句话:我不忍见祸害加身。一句“我不忍见祸害加身”,表达了对晁错之爱和对叛乱局势的无助、无奈之感。
晁错愿为国家而死,毅然决然;他父亲愿为家庭而死,同样毅然决然。同等刚烈之性,表达的又是不同的情感。
吴楚联军势如破竹,晁错建议先割吴楚联军还没攻陷的徐县和僮县给吴国;其次,刘启御驾亲征,晁错守城。晁错性格刚烈,绝不轻易退让,他建议割地给吴国,可见吴楚联军声势之大,攻势之强,威势之猛。
晁错提出这两条建议,都有可行性,但违情背理。首先,割地给吴国,这严重违反削藩的原则,承认削藩错误等于自己扇自己耳光,不明智;其次,让皇帝出征,臣子留守,这是臣子不忠的表现。无论君主如何倚重臣子,臣子都不能让君主怀疑他的忠心,否则大祸临头。吴楚联军猛攻,晁错提出这样的对策,大错特错。
一天,刘启正在和晁错相商调度军粮之事,窦婴带着袁盎求见。
在同一房间,晁错同时面对他的两个仇人,实属罕见。第一位仇人是窦婴,窦婴反对晁错削藩,两人结怨。第二位是袁盎,袁盎与晁错的仇类似世仇,有晁错的地方就不会有袁盎,有袁盎的地方绝不可能有晁错,他俩互不相容。这次在同一屋子相见,已经违反了他们的习性,事后必有一人死。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既然晁错与袁盎水火不容,晁错又是皇帝的红人,袁盎为什么要来见刘启?从本质上说,袁盎不是来见刘启,而是来杀晁错。袁盎求见刘启,只是想借刘启的君王之刀,斩杀晁错,弃尸街头。晁错想杀袁盎,袁盎也想杀晁错。袁盎十分聪明,见七国以诛杀晁错为名,立即求见刘启,请求斩晁错以平息叛乱。吴楚联军势大,刘启不是秦王嬴政,不会为了一个晁错而得罪天下人。只要刘启斩晁错,无论吴楚联军是否退去,袁盎都是刘启身边的红人。